“将作大匠”是中国古代官名,掌管宫室修建。将作监(古代官署名,掌管宫室建筑)的行政长官,从战国开始设置,历代沿革,名称不一但职掌大致相同,直到清代才取消此官职的建制。我国自古对匠人的重视程度由此可窥一斑,有技能在身的匠人在我国古代是一个有社会地位的行当,成长成才的渠道畅通,发展得好的匠人还能成为官员。
中国古代文化之所以能够灿烂辉煌、国富民强,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的能工巧匠。听那古丝绸之路上的悠长驼铃声,仿佛在诉说着千百年来兴衰的沧桑。但近年来,社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食品安全状况令人堪忧,医患关系紧张,中国制造成了低价低质和假冒伪劣的代名词……说到底,是精神和文化层面的“三信”出了问题——缺乏自信、缺少诚信、缺失信仰。因此,时代呼唤职业精神,从党中央在建党95周年上提出的“文化自信”,到今年全国文化艺术界别座谈会上提出的“文艺复兴”,再到职业教育领域提出的“工匠精神”,大家渐渐形成共识:文化作为一剂良方用来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
其实工匠精神并非新鲜事物,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墨子,已然把工匠精神演绎到了极致。作为一个平民,墨子在少年时代做过牧童、学过木工,通过锲而不舍地钻研,最终成长为一代巨子,被后人尊称为“科圣”,据说墨子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领比同时期的鲁班还要高明。这说明工匠精神的内核不能只关注技艺精湛,还应当有足够的理论支撑。不能轻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只有理实一体,技艺才能更加炉火纯青,匠人的发展才能更加顺畅,才能成长为国之大匠。云梯、飞鸢、弩机、鲁班锁等发明也成为那个时期我国工匠技艺巅峰的典型符号,被世界所铭记。当前职业教育重提工匠精神,今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职教活动周都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这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是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对自身本源性认知的需求,就和人取得了一定成就后“认宗祠”“修家谱”一个道理。因此,应当把自墨子时代的技术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基本脉络和发展走向梳理清楚,这对指导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至关重要。不能把创新当口号,为创新而创新。创新应该是对已有元素、模块、内容的重新优化组合,解决面临的问题。故工匠精神只能算朝花夕拾和旧事重提,却能够弥补目前职业教育缺少的精气神,成为奏响职业教育乐章的时代最强音。
另外,还需要关注的是工匠精神的研究和落地,至少要和两方面紧密结合,一是地域文化。中国地大物博,形成了岭南文化、三秦文化、潮汕文化、江南文化、湖湘文化、齐鲁文化、客家文化等不同流派,对于几千年形成的区域价值观和人生观根深蒂固。所谓仁者见仁,不同价值观和人生观视角对于同样事物的认知和看法可能完全不同,必须加以考虑。二是行业文化。三百六十行对于工匠精神内核的演绎和诠释不尽相同,或者说各行业在落实工匠精神时的第一要务不尽相同,如安全行业的工匠精神体现为“安全第一,居安思危”,而电子商务行业的工匠精神则体现为“价廉质优,快捷高效”。因此必须结合研究,分类指导。教育部成立了56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行指委”),是我国职业教育推行“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办学机制的具体载体和有效抓手。各行指委理应本着“研究咨询和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责,结合行业文化,担负起工匠精神研究落地的重任,指导职业学校开展相关工作。
明古才能知今,历史的车轮滚滚,前人的成就灼灼,随着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逐步加强,职教迎来了历史最好的黄金期,职教人理应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扛起职业教育应有的大写担当。号角即将吹起,那就是以工匠精神为魂的铮铮号角;大幕即将开启,那就是以职教现代化为纲的时代大幕。以职教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新时期的大国工匠,为新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辉煌添砖加瓦,“将作大匠”在新时代必将重现辉煌。
(作者:胡泊 单位:教育部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办公室)